“要說文物,印刷廠所在的這塊地皮就是一塊文物。”談到文物出版社印刷廠所在的位置,該廠珂羅版車間主任馬勇這樣告訴《中國新聞出版報》記者。
同樣是印刷廠,原本“居住”在城市中心區(qū)的很多企業(yè),都根據(jù)城市建設(shè)規(guī)劃的要求相繼搬遷到了郊區(qū)或者經(jīng)濟開發(fā)區(qū),為什么文物出版社印刷廠得天獨厚沒有從京城市中心遷出,而是“穩(wěn)如磐石”般安穩(wěn)地“端坐”著呢?這似乎違背常理。記者經(jīng)采訪得知,該廠廠房和所在的地皮都屬于國管局,既不屬于北京市,也不屬于印刷廠,且這塊地皮的“出處”就很有來頭。
馬勇說,當初他們蓋建廠房之前,這里是一座大宅院,平房,雕梁畫棟的,還有花園。這個宅院原本是李蓮英姐姐的一所宅子,后被“民國四公子”之一、大收藏家張伯駒收購。日偽時期,陸機的《平復(fù)帖》,日本人也找,張伯駒也想收藏,巧的是最先被張伯駒發(fā)現(xiàn),但是要價非常高。為得到《平復(fù)帖》,張伯駒就把這處房子給賣了,拿賣房子的錢收了陸機的《平復(fù)帖》。后來張伯駒將此帖捐獻給了故宮,這是后話。
文物出版社印刷廠的前身是故宮博物院印刷廠,其原廠址就在故宮西角樓。新中國成立初期,根據(jù)工作需要,國家專門撥了一塊地皮給文物出版社建立印刷廠,就是現(xiàn)在北京西黃城根北街21號的位置。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,新廠房建成,印刷廠從故宮遷出搬進了“新居”。
現(xiàn)在該廠北樓是一家酒店,它原是北京圖書館收藏報紙的報庫。北京圖書館擴建以后搬遷到了北京白石橋,并更名為國家圖書館,報庫里的東西也跟著搬了過去,但報庫的房子就歸了文物出版社印刷廠。
就像很多老國有印刷廠一樣,地處市區(qū)中心,憑借著地理位置的優(yōu)勢,將一些廠房出租出去,文物出版社印刷廠也是如此。
文物出版社印刷廠的廠門口是牌樓式的,門楣上黑色大理石做底,上書著8個遒勁的金色大字“文物出版社印刷廠”。馬勇告訴記者,這8個字出自當代著名書法家王遐舉之手。
探秘文物出版社印刷廠,從廠名、廠址,到它的成長歷程以及成長過程中所附帶的各種背景故事,再到它用三色版和珂羅版印制出來的大量國寶級書畫文物,可以說,它“渾身上下”都是寶,都是文物。